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页
	目录
	下一章
	
		  		第五百六十三章贪婪  (第2/2页)
之艰难。为一己之私,而害万民的贼子’的大帽子。然后无数的口水喷了过来。    这些反对声音,于是。立刻被淹没在了‘叹生民之多艰,悯其苦难’的感慨声中。    第二天,少府与大农令衙门就联合宣布:在经过研究后,他们觉得,孟春之月,长安粮价太高了,有必要打压。    关中粮价应声而落,立刻就开始跳水。    上午直接跌到了五十钱一石。    到了下午收市之时,长安粮价的最新报价,已经变成了四十五钱。    只是…    奇怪的是,虽然粮价一直在跌。    但许多兴冲冲的百姓,拿着各种粮袋和斗具,去各个粮店甚至衙门买粮,却都发现…没有粮食了。    整个长安,所有大小粮店和官衙的粮食都已经售罄。    但除了那些确实急着要买粮回家下锅的百姓外,大多数的民众对此都是无所谓。    粮价一直在跌,而且不停跳水。    这是好事!    今天就买不到就买不到呗!    甚至坊间开始流传起了,少府决意将粮价打压到四十钱以下,让百姓都吃上便宜放心和优质的粮食!    于是,观望的人就更多了。    大家都想着,等到粮价到了四十钱或者以下再买。    就是那些缺粮的人,也不急了。    他们回家以后,就跟街坊邻居还有亲戚借粮。    既然粮价肯定要跌,大家也都乐意借粮。    但是,无论大臣、列侯,还是百姓,都忘记了,现在,长安城里,还有着一双隐秘的眼睛,在盯着他们。    绣衣卫的报告,源源不断的传递进未央宫。    刘彻在粮价开始变化时,就已经注意到了这个事情。    等到晚上,刘彻彻底弄明白了事情的前后经过以及前因后果。    “这些家伙…”刘彻拿着绣衣卫传回的各种报告哭笑不得。    在这个事情里,摩拳擦掌的列侯大臣们,根本就没提防,或者说,他们根本就没有那个提防的意识。    绣衣卫,大家都知道,但是谁也不清楚,这个新生的特务机构,到底有多大威力。    他们也从未接触过,特务们的厉害。    在多数人心中,这个事情一不是谋反,二没有反对天子,三没有违法。    皇帝老子根本就管不着!    就算知道了,又能怎样呢?    不教而诛,这可是大忌!    法无禁止即合法,况且,大家都占着大义的名头。    打着为民请命,造福父老,关心生民的旗号。    他们根本就不担心,会出现什么问题。    “只能说,你们真是太年轻了…”刘彻将那些记录了列侯们商议、瓜分粮食的各种卷宗往地上一扔。    这个事情,刘彻明着,肯定是不能干涉的。    甚至还不能反对。    反对的话,就这民怨就要到他这个皇帝身上来了。    老百姓可不管这个事情里面有没有阴谋,有没有问题,有没有弊端。    他们只知道,在孟春之月的时节,青黄不接,所有人都要买粮度日。    粮价自然越低越好。    穿越前,是一个升斗小民的刘彻,太理解百姓的这种思维方式了。    在问题没有暴露前,他们只会为了低粮价喝彩和鼓掌。    只有等到他们发现了,这低粮价只是一个短暂的风潮,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被人忽悠了以后,他们的愤慨和怒火才会被点燃。    到时候,受伤的,同样是刘彻…    没办法,谁叫他是皇帝?    皇帝既然是最高统治者,享有无穷的权柄和至高的权威。    那么相应的,也要承担一切好的,不好的,他的锅和别人的锅。    事情,真要拖到民众发现自己被忽悠了的时候,刘彻最好的结果,也是民望大降,同时还得丢几个替罪羊出来。    但那没有用!    老百姓们从此会对政府的信任大大降低。    国家这个东西,只要忽悠了百姓一次,那第二次再颁布什么政策的时候,大家就都会用怀疑和疑惑的眼神看待。    公信力这个东西,只要丢掉了,再想找回来,那就难了!    所以,刘彻看上去,唯一的选择,似乎只能是认下这个亏,合着血将牙齿吞下去,在这些家伙吃饱喝足了以后,继续大出血来维持低粮价。    不然的话,他就只能在现在就激怒百姓,将百姓的仇恨吸引到自己身上和未来被人怀疑和不信任中做选择。    “恐怕,这些家伙笃定了朕,会选择后者…”刘彻冷笑两声。    统治阶级的节cao一向低的令人发指。    说过的话,就像放过的屁一样,不是偶然,而是常态。    在不利的时候,忽悠百姓背锅接盘,有好处的时候,一口独吞,连渣渣都不剩下。    对于官僚和贵族们来说,忽悠百姓算个毛的罪啊?    孔夫子一句民可使使之,不可使由之,道尽其中的真髓。    只是…    “朕是要做大事的人,安肯如尔等为了一点蝇头小利,就丢了节cao?”刘彻深深知道,自己要做什么。    无论是与匈奴争霸,还是未来殖民印度。    他都需要他的子民清楚的知道,他这个皇帝,说话算数。    就像商鞅原木立信,给秦帝国七代的风光和强盛。    但毁掉这一切,却只需要一年。    当秦帝国灭亡的时候,连关中大本营,三秦父老,都抛弃了它。    那些曾经帝国的基石,支撑秦帝国追亡逐北,统一天下的三秦子弟,袖手旁观,看着咸阳毁灭,看着赢氏坠入尘埃,落入地狱。    孝公之时,秦国连函谷关都丢了,河西之地尽入敌手,秦没有亡。    秦武王之时,秦国被天下围攻,秦没有亡。    长平之战时,面对赵国的消耗战和相持战,秦人连八十岁的老人,都开始向前线运粮,秦还是没有亡。    六国攻秦,兵临函谷关,全天下都开始围攻秦,秦还是没有亡。    为什么在其统一天下,南并三越,北逐匈奴,几乎全盛之时,被几个农民吼了一嗓子,他就亡了?    历朝历代,无数人给出了无数的答案。    但在刘彻看来,秦的灭亡,是因为它亲手毁灭了它赖以为强盛的基础。    这个基础来自商鞅的原木立信。    当秦帝国失去了它的公信力,它的贵族阶级,它的统治阶级,和它的官僚阶级抛弃了它的本来。    于是,它的灭亡,就不再奇怪了。(未完待续。。)
		
				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